20世纪 60年代,为保障人民生活,更好的服务市民,急需培养相关人才,北京市在副食品行业酝酿成立职工学校。根据这一精神,经多方准备,1964年8月在海淀区北蜂窝101号正式成立了北京市半工半读副食品商业学校,此为北京商贸学校前身。学校初创时期历经半工半读学校、技工学校、七·二一大学、五·七干校四种办学形式,至1978年止,为北京市基层商业企业特别是二商局企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为首都商业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半工半读学校
1964年8月,经北京市人委批准,在海淀区北蜂窝北京市副食品商业职工学校基础上成立北京市半工半读副食品商业学校。王仙居同志任校长。学校接受市副食品局和市教育局半工半读办公室双重领导。办校方针是面向基层培养商业企业领导干部。课程设置为政治课、文化课、专业课,学制为2-3年。学生一面学习,一面参加劳动。由于办校方针适应了当时的需要,学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因此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刘少奇同志曾派李立三同志来校视察指导。一九六五年五月学校出席了教育部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半工半读教育工作会议,会上介绍了我校的办校经验。截止“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为副食品行业输送了300余名毕业生。后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学校停办。

唐山地震时坚持上课
技工学校
1973年国务院决定全国中专、技校可恢复招生。市二商局抽调部分原半工半读学校人员在原校址组建了北京市二商局技工学校,吕真同志任校长。学校受北京市二商局和北京市劳动局双重领导,学制二年。设有汽车驾驶、冷冻冷藏、商业机械、食品加工四个专业。至1976年共培养学生1190名,均在二商局系统工作。后因集中开办“七·二-”大学,技工学校停止招生。

北京市第二商业局技工学校全体教师合影1978.1.17
"七·二一"大学
1975年1月,根据毛主席关于办工厂业余大学的指示,学校开办了“七·二一”大学。学生为来自各区、县商业局、供销社等单位的基层领导和骨干,学制半年,由北京师范学院教师任教。“七·二一"大学与技工学校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截止到1980年3月共办政治经济学、语文进修、哲学、政治理论、财会专业、商业基础和商业机械等班共十期,培训学员824人。1979年2月“七·二一”大学并入电大。

北京市第二商业局“72厂大学“政经“语文 班首届学员毕业留影1976618
“五·七”干校(二商党校)
根据毛泽东同志“五·七”指示精神,1968年1月8日,在南苑福利农场组建了北京市副食品商业局“五·七”干校,局机关精简的干部在此接受“教育”。1971年2月,市副食品商业局从市一商局划出并入市二商局,南苑“五·七”干校划归市二商局,学校更名为北京市二商局“五·七”干校。学员主要是科级以上干部,在校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和搞“文化大革命”之后学校逐步转向对干部的短期轮训。1975年北京市二商局“五·七”干校改称北京市第二商业局干部学校。1972-1976年,学校以马列主义理论和毛泽东著作为主要学习内容,举办了20余期学习班,培训干部923人。
1977年10月在北京市第二商业局干部学校基础上增设北京市二商局党校:学校编制52人。学员以学习马列毛的原著为主,79年后逐步转向学习经济理论和企业管理知识,先后轮训领导干部共计40余期近3000人次(含79年后培训人数)。并在1980年2月,经北京市教育局工农教育办公室批准,与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共同举办三年制商业企业管理大专班一期,招收学员53人。

北京市第二商业局干部学校第三期干训班留影

北京市第二商业学校欢迎邓婉茹同志离休合影纪念1981.121